生命之所以活着,是意识想活,身体是被动地活着。意识时刻都被感觉左右,在哪里感觉?心地上。即心时刻被各类感觉充满,形成意识。饿的感觉,就去找食,太饱,就去散步;痛苦的感觉,就去喝酒或找其它办法排遣;累的紧张的感觉,就去睡觉或其它放松的活动等等。
感觉,其实有感受和觉知的意思。有了某种感受,就觉知到相应行为活动。一般人被业性左右常变成潜意识的思维惯性,所谓习性。比如饿了就去找食物,至于什么是饿,为何会饿,与食物什么关系,为何必须找食物等“受”到“知”的问题常常忽略过去。
所谓感受,即心受到不同信息刺激产生相应变化状态,人类文明均是用概念来定义,饿、饱、疼、痛、高兴、快乐、好坏等等,所以破概念很关键。所谓觉知,就是觉了、意识到了感受造成的问题和困惑,知道了解决的方式。
所以,如果真修行,就必须觉而悟。即当下契入到各类习性的微程序片段中,去观照当时当地当下的用心、心性。觉,有当下意识到、契入的意思。明白心是怎么回事了,正知正见就会自然成就,禅宗所谓明心见性。自然就会明白万事万物的原理,智慧自然就有了。
思想纠正了,自然就会纠正自己以往不当或错误的言行。真认知到真理没有不会改的,“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”并非是口头禅。常常认为自己知道而做不到者,恰恰是由于不知道。
——《法喜集:时刻被感觉和概念左右的生命》
2022/4/16